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四川巴中化成职中:夯实校本教研助力教师成长

发布日期:2022-11-16 22:16 编辑:bd001 来源:教育中国

近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职中全员赛课活动刚刚结束,老师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接下来,要准备与优质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活动。作为学校固定的教研节目,老师们一点也不慌乱,再次听课、磨课,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据悉,化成职中作为一所乡村学校,为了破解优质师质大量流失的难题,近年来,学校立足校本教研,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迅速打通教师快速成长的通道,有效增强了学校“造血”功能,涌现出了一大批教学骨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迅速得到提升,办学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巧妙激发教师内驱力,营造校本教研氛围的浓度。

一是红色文化浸润。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四个一”活动:每学期看一部红色电影,听一场红色报告,读一本红色书籍,瞻仰一次红色遗址。进行红色文化的浸润,通过聆听报告,现场观摩,深入学习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光荣使命,培育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二是楷模事迹引领。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深入学习教育楷模张桂梅、黄大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学习他们的精神,引领教师自觉把个人行动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把个人梦想与教育梦、中国梦紧密联系,磨砺初心,明晰使命。三是身边骨干示范。聚焦学校骨干教师,让他们先热起来,通过他们现身说法、现场示范、交流互动,为普通教师做好榜样,带好头,从而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向前发展。

二、从实处着眼,保障校本教研推行的力度。一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破除研究的神秘感,让教师明白,校本教研的目的是如何事半功倍,更好地干好工作。研究的内容也是如何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最终认识到: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日常。二是与学校实际发展相结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校本教研要紧跟学校发展的步伐。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属农村,优质生源大量流失,留守儿童居多,单亲家庭子女较为普遍,智残、孤儿、心理特异学生占比近20%。为此,校本教研立足高效课堂建设,形成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注重基础,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成效显著。形成了以立德树人为首要、养成教育为抓手、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学校班风、学风、校风日益向好,赢得家长及社会一致好评。三是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学校结合课标、教材、试题研究,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思维拓展,教学技能锤炼等确定了每学年的教研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做到每月有主题、有评比、有总结、有奖惩。

三、及时提炼升华,挖掘校本教研内涵的深度。一是注重校本教研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总体目标确定后,再分步实施,层层推进,使之呈螺旋式上升。同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如学校对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三笔字的提升,科学制定计划,逐年提升教师书法等级。又如对课标的学习,掌握了自己任教学段的标准后,再延伸到其他学段,进而全面掌握该学科课程标准,深化自己的课程理念。二是注重和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学校把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科学持续成长。因此,学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针对新入职教师、成熟型教师、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分层设计了不同的难度和梯度,使教师逐层上升,最终达成更高的目标。三是注重提炼和升华。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后,及时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首先是优选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装订成册,推荐到专业报刊发表。其次是把部分研究的微课题上升到更高一级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把评出的优课,与城区优质学校进行同课异构,取长补短,挖掘教学设计的深度。或推荐到更高一级参加各种比赛,打造课堂教学的高度。近年来,学校教师百余篇论文获不同层级奖励,近二十余篇被知名刊物发表,二十余项课题分别获得省市区级奖励,公开课、优质课近二十余堂分别获得省市区级奖励,十余名教师在同类学科中名列全区前茅,被表彰为区级优秀教师,成果斐然。(巴中市巴州区化成职业中学校  刘俊)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