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理工科高校美育调研实践队在四地完成调研
2025年7月26日至8月2日,人文与艺术学院“艺润苏地青芒耀,美筑理工绽新章”江苏省理工科高校美育调研实践队,在史修永教授的带领下,赴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南京理工大学开展调研。本次调研紧扣国家推行美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及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发展精神,来自四个专业的团队成员精心制定方案、分工协作,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四校教学楼、艺术场馆、宿舍区、食堂、图书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探访、教师访谈、场馆考察、景观调研等形式,深入探寻各校美育建设现状与问题,调研内容涵盖学生美育认知、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场地、素养、实践成果再现及工作特色等,以理工科学生的视角发现美育落地生根的困境,以及探索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从整体上探寻推动落实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路径。团队共回收纸质问卷575份,完成教师访谈3次,整理出20090字的采访稿,完成180多分钟的采访视频录制。
7月24日,实践队率先在中国矿业大学启动调研工作。队员们兵分两路,一队前往镜湖、黑天鹅栖息地、博雅桥、不显山等标志性美育景观,欣赏黑天鹅在镜湖游弋、博雅桥倒映湖面的美景,用相机记录校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育氛围;另一队则深入教学楼、宿舍区发放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80余份,同步完成对矿大美育中心杨静老师、文博中心胡其伟老师的深度访谈。访谈中,杨静老师详细介绍了矿大“劳美融合”课程的实践情况,胡其伟老师则围绕徐州工业遗产、大运河文化如何转化为美育资源展开交流,为后续分析矿大美育特色提供了关键一手资料。
“艺润苏地青芒耀,美筑理工绽新章”江苏省理工科高校美育调研实践队在中国矿业大学合影
7月26日,实践队奔赴江南大学,按照前期策划案的路线,系统考察学校美育资源。在人文学院、设计学院等重点区域,队员们拍摄了钱绍武艺术馆、服装传习馆等专业美育场馆,记录下馆内陈列的设计作品与非遗传承成果;同时在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学楼及四食堂周边宿舍区发放问卷150余份,深入了解江大师生对“非遗设计+轻工特色”美育课程的认知与需求。期间,队员们还走访了曲水桥、赤马咀遗址、百草园等校园景观,用镜头捕捉江大依托地域文化与学科优势营造的美育氛围,为对比分析四校美育差异积累了丰富素材。江大的非遗课很有特色,但超六成学生参加美育课程频率较低,原因是紧张的学业时间冲突;而且较多校外美育资源都没利用起来。
实践队成员在四校发放问卷
8月2日,实践队一天内完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两所高校的调研。上午在南航,队员们分为两组:一组前往艺术学院采访板俊荣院长,围绕“艺工融合”模式、多模态沉浸式美育舱、“午间音悦听”品牌活动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板院长分享的南航省级重点艺术实验室建设、科技与艺术交叉课程开发等经验,为实践队提炼美育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组则在图书馆、砚湖周边发放问卷,并拍摄御风园飞机模型、艺术中心等美育景观与场馆;下午转场南理工后,实践队先参观兵器博物馆、喷泉广场、逸夫楼等特色美育场所,感受军工文化与美育结合的独特氛围,随后在图书馆、第一教学楼集中发放问卷,最终两校共回收有效问卷245份,圆满完成南京地区的调研任务。
实践队成员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疗愈中心实验室实际体验
围绕“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求,我们调研了四所江苏省理工科高校,在实地考察中看到了各校依托地域与办学特色,打造出的独特美育景观,形成的校地特色交融的氛围。但也发现了突出问题:学生美育认知偏浅,素养待提升;美育场馆和器材使用率低,体验不佳。这次实践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依然任重道远。如何让美育真正在理工科教育的沃土上落地生根,既保留各校特色又切实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通讯员 张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