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实践课堂 | 智联绿农兴产业,数助围场富乡邻

发布日期:2025-07-19 22:56 编辑:林远 来源:教育中国

智联绿农兴产业,数助围场富乡邻

——人文与法律学院2025年暑期实践“智兴绿农先锋队”校级重点队总结

 

在燕山余脉的褶皱里,围场县四道沟乡的梯田层层叠翠,123小苹果的果香与沙棘果肉的酸甜交织成独特的乡土韵律。这个夏天,智兴绿农先锋队的成员们以“人工智能+”为笔,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一幅绿色农产品电商的智变图景。

 

林间问农:摸清“果盘子”的生产方

 

“123小苹果味儿是好,但熟得快、运不远,熟之前雨水多果儿就水灵,但往年一熟就怕雨。”果农王大爷指引成员们走进山坳深处的果园。放眼望去,郁郁青青,这是王大爷一年的欣喜与忧愁,也是电商选品与直播的第一战场。在以林果产业为主的四道沟乡,王大爷的果园已经是规模较大的了。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在每年丰收季,5-7天的山坡直播间与“鲜果抢收战”同步打响

 

 

枝头选品:定下“好果子”的电商标

 

根据果农介绍,从七月初果实刚泛黄时起,“画木兰”的选品团队就扎进了果园。他们跟着果农蹲在果树下,看果纹、摸果蒂,以此判断果实的新鲜度。这份反复打磨的选品方案,不仅是为了守住绿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为了护航果农的每一分收益。助农直播,就是要让田间地头的辛苦钱分厘不差地落入果农手中。   

 

村干部介绍道:“摘果那二十多天,每天四五点钟果农就上山”,这时山脚的货车早已经支起帆布篷,等着第一批鲜果下山。果农补充道:“果子要一颗颗过卡尺、看品相”,听到这些,队员们突然懂了,选品从来都不是简单挑拣,而是给农产品“量体裁衣”,让每颗果子都能以最好的模样,从围场的枝头走到消费者手里。

 

 

镜头内外:解码“直播间”的供销经

 

“承德市围场县特色陈皮杏仁露新品上市,植物蛋白,一口醇香”,镜头前,队员小薛举着 “画木兰” 陈皮杏仁露,声音比第一天练习时稳了许多。回想最初跟“画木兰”主播学习时,成员们连补光灯角度都要反复调整,开播前都还在笔记本上温习主播话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亲身体验,成员们专门为“画木兰”沙棘产品总结了“四看”直播法:一看瓶身原料表,配料表只有沙棘果和白砂糖,保证产品绿色健康;二看产地溯源视频,镜头扫过当地挂满橙果的沙棘丛,凸显产地直发;三看倾倒演示,金橙色的果汁滑入玻璃杯,色泽诱人,大大提高了成交率;四看VC含量,突出产品优势,横向对比出圈。成员们第一次独立上播那天,有位买家留言:“学生娃讲得实在,不像推销” 。

 

 

封箱问道:盘好“包裹里”的细节账

 

打包作业虽看似日常琐碎,实则蕴含着精细化的运营智慧,打包中每个细微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客户的收货体验。为探寻最佳打包方案,团队成员建议回溯近三个月的售后数据,借助定制化 AI 分析模型,深度挖掘不同区域客户的偏好差异,以及地理距离对商品保鲜、防震等防护需求的影响。

 

 

售后客服环节同样是数据宝库。团队建议通过导出后台咨询记录、利用关键词提取工具精准筛选出高频咨询。基于这些分析,成员们编制系统化的《售后问答手册》,保证高效售后服务,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闭环。

 

 

从枝头选品到直播间推广,智兴绿农先锋队的实践,正是为“人工智能+电商”模式寻找生长的根基——这根要扎在123小苹果生长的土壤里,扎进果农眼底的期盼里,扎进田间地头的实际需求里。当 AI 算法能精准读懂果实的成熟节奏、匹配消费者的偏好,围场的果香或许就能乘着电商之风,越过燕山的褶皱,穿过城市的街巷——飘向更远的餐桌,在千万人的记忆里,留下绵长的乡土余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