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共生之道
苏州大学 “文曲星” 实践团探秘马陵山 -解码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共生之道
2025 年 8 月 5 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文曲星” 实践团赴徐州新沂市马陵山风景区开展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为探究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挖掘这座 “江淮第一山” 的生态密码与人文基因。
图为实践团抵达马陵山 刘天浩供图
马陵山地处苏鲁交界,既是国家级地质公园,也是古战场遗址富集地。景区内既有第四纪冰川运动留下的石林奇观,又散落着战国时期的古战场遗迹,“一山藏两史” 的独特禀赋使其成为研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典型样本。
图为仙人洞步道 刘天浩供图
伊始, 实践团沿 “仙人洞” 步道进行生态考察。沿途可见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智能监测设备,景区生态保护科的刘科长介绍:“我们在核心区布设了 28 个红外相机和 15 个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动植物活动。” 她指着一棵树干上的苔藓解释,马陵山的苔藓覆盖率达 65%,是衡量空气质量的 “天然指示剂”。实践团成员还发现,景区内的指示牌均采用可降解材料,垃圾桶也按 “可回收 + 厨余 + 其他” 分类设置,“连休息座椅都是用景区修剪的树枝压制而成。”
图为马陵山石雕 刘天浩供图
傍晚时分,实践团在景区非遗工坊观看了当地艺人制作 “马陵山石雕”。传承人用錾子在青石板上雕刻 “马陵之战” 场景,石屑簌簌落下。“这些青石就来自马陵山,我们在雕刻时会特意保留岩石的天然纹理。” 艺人介绍,这种石雕技艺已被列入徐州市非遗名录,“现在景区每月都办培训班,不少村民学会后在家就能接单,既传承了手艺,又增加了收入。” 实践团成员注意到,工坊墙上挂着 “石材开采限量表”,上面标注着每月仅允许开采 500 公斤石料,“不能为了赚钱毁了山,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 艺人的话让成员们深受触动。
活动结束时,实践团在山顶观景台举行小结会。大家望着夕阳下的连绵山峦,纷纷分享感悟。提出:“可以整理地质数据,制作‘马陵山生态保护手册’。” 陈雨则计划将调研成果改编成 “文旅融合建议方案”,“让自然景观会说话,让历史故事能触摸。”
图为苏州大学 “文曲星” 实践团成员合影 刘天浩供图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将把此次调研形成的《马陵山文旅融合发展建议书》提交给当地文旅部门,并在校内举办 “山水间的文明密码” 主题展,让更多青年了解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创新。正如李教授所说:“马陵山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它告诉我们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如何共生。”
(通讯员 杨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