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末,世界人口增长加快,全球资源日趋短缺,世界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竞争空前激烈。世纪之交,中国开始实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将使古老而又文明的华夏,在本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大国崛起。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师范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对培养合格师资,并通过他们培养时代新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国民素质不容乐观。受新冠疫情三年防控,以及市场经济逐利行为、不良社会文化现象、海内外错误思潮,尤其是境外敌对势力“煽风点火”的影响,近年来网络负面舆情屡屡发生。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反映了一段时期以来,学校思政工作的缺失。
二、师范红色资源,是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的宝贵财富
中国师范教育肇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有一百余年。一部中国革命史,镌刻师范教育志。众多革命先辈,从师范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良方,最后走上革命的道路。许多文化界、科学界、教育界、艺术界的人士和民主人士、爱国华侨,是师范院校的师生。他们的不懈求索与英勇奋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实现了建国伟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范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继续为国家培养各门各类人才,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为加快民族复兴,作出了更多、更大的贡献。
百年师范,光耀中华,早已镌刻进了百年中国的壮美画卷。师范院校师生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独立立下的光辉业绩,留下的英勇事迹,既是师范院校的红色资源,也是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的宝贵财富。
领导人强调,必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新时代,深入挖掘师范红色基因,系统整理师范红色传统,创新利用师范红色资源,有效服务学校思政工作,是一项着眼长远、深谋远虑的 “战略”举措,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深远意义。
三、深耕师范红色资源,对学校思政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2020年12月18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思政课要完善教材建设,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程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这一举措,对提升青年学子的思政素质,理想信念摆在前,初心不改跟党走,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现实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于1902年,是当时北京一带的革命中心,也是红色人才和人民教师的摇篮,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名垂青史的革命志士,是名副其实的红色师范。长期积淀而成的红色品牌,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2022年,在建校1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观摩《百廿京师,教育兴邦——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主题展,举办“回首峥嵘,无负今日”观影会,参与红色谍战团建,引导青年学子了解学校红色历史,继承学校红色基因,增强爱党爱国情感,坚定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
上海大学创办于1922年,是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重镇,从这里走出了一批红色校友。这些红色教授和革命志士的闪光名字,使上海大学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学府。今天的上海大学,积极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深入挖掘当年的红色育人理念,开拓创新当代的思政教育模式,开启了“沉浸式体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教育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基因,树立“四个自信”,强化使命担当。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前身是伟人的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里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将师范红色资源转化为教书育人资源,把红色元素嵌入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资料编选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专业实训、考核考试、毕业设计等各环节,形成“每节课有红色、每个人讲师魂”的协同效应。这一创造性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举措,既丰富了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塑造、提高了师范生的思政素质。
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学校红色资源丰富,“晓庄十英烈”的红色故事在师生中代代相传,成为晓庄学院的红色基因与精神血脉。学校组织师生,围绕英烈事迹开展话剧编排、线上线下宣讲、图书分享、给英烈写信等多项活动,引导青年学子领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深刻哲理,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把信念火炬高高举起,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挖掘师范红色资源,服务学校思政教育的本土实践
江西省南昌市的师范教育始于上世纪一零年代。一九一四年,北洋政府在南昌创办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一师)。翻开江西近代史,一师办学仅十六届,却与二十世纪初江西的大革命、土地革命密不可分。一师师生名列中共党史的有数十人,他们的革命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为共产主义运动在江西的星火燎原,书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传奇和不朽的历史篇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当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硝烟散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掀开新的一页。在江西省南昌市,师范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迄今已办有四所本科师范院校。学校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深耕师范红色资源,创新推进思政教育;传承师范红色基因,厚植师生信念情怀。
江西师范大学铸国之重器,育时代新人。学校活用红色资源,拓宽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把“信念广场”和“红色文化教育馆”作为现场教学点,通过情景、体验和沉浸式教学,使思政教育入大脑,入人心,见行动,见效果。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学校将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教学科研,依托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推进红色基因进课本、进教室、进大脑,用八一精神塑造全校师生的“第一品质”。
南昌师范学院聚焦师范红、师范味、师范情、师范力、师范美,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构建以“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雨润堂、青烛讲堂、青影艺堂”思政教育体系为统领的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举办红色故事会、演唱会,原创、讲演红色故事,创演、送演红色主题情景剧、话剧,以“大手牵小手”形式深入全省大、中、小学、幼儿园,讲、唱、演红色节目,线上、线下受众达近亿人次,取得了令人瞩目、成效显著的师范资源“红色效益”。
豫章师范学院育时代新人,做红色传人。学校深耕红色资源,通过挖掘欧阳洛、罗石彬、陈赞贤、冯任、邹努、傅抱石等一师校友以及刘和珍等一女师校友的红色事迹,编辑《豫章师范学院红色基因谱》,打造红色校园,“复制”红色“实景”,让学生“置身”师范红色资源之中,接受师范红色文化洗礼,赓续师范红色基因血脉。
五、结语
2022年8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规划强调:“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思想价值取向、文化道德观念的基本途径,有必要将红色资源纳入教育体系,并探索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和教育形式的开拓创新,实现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利用,强化青年学子的思政素质,引领师生爱党爱国、追梦圆梦,增进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通讯员:南昌师范学院卞祖武,赖肖冰,匡全)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立一师与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传播》(项目编号JC18115)的研究成果。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教育中国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1 www.eduzg.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