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赴广西靖西市开展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实践 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卢玉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7月12日至13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织学生代表赴广西靖西市,开展为期2天的“民族同心边关共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师生通过实地走访、参观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深入了解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在非遗文化的浸润中感悟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寻根:靖西市壮族博物馆解码非遗基因
师生团队抵达靖西市壮族博物馆,师生们系统参观了壮族织锦技艺、靖西壮族绣球制作技艺、铜鼓艺术等壮族文化艺术陈列。通过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专题展陈,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八桂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非遗文化不仅是博物馆里的艺术,更是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表达,进而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有了直观认识。
焕新:锦绣古镇探索非遗创新范式
师生团队前往锦绣古镇参观多民族建筑文化长廊,开展以“探寻多民族建筑交融密码”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在参观走访过程中,师生频频感叹:“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穿斗结构融合苗族吊脚楼元素,汉族雕花托着侗族木梁——这些建筑就像活教材,让我们看懂什么叫‘各民族像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该建筑群成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立体宣言。
该古镇还创造出将绣球等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的创新模式,通过创新表达既能实现文化“双创”发展,也能促进各民族共富发展,是“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
传承:旧州古镇感悟匠心传承
师生团队走进了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的靖西旧州古镇,深入探访了当地传统手工艺作坊。师生在参观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的过程中,近距离观摩非遗传承人精湛的绣球技艺,跳动的一针一线绣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美纹样,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并对非遗文化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进行了深度思考。
“现在愿意学绣绣球的人越来越少了。”在与绣球非遗传承人的交谈中,非遗传承人表现出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担忧。“所以我们需要创新表现形式,比如衍生出带有绣球元素的冰箱贴、钥匙扣、相框等周边产品,让绣球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
通过参观和访谈,学生更能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它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文化载体,是广西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本次社会实践以非遗为媒,在靖西大地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师生们从博物馆的文化基因中读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密码,在锦绣古镇的创新实践中见证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华章,于旧州古镇的绣球经纬线里看到了织就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纽带。
我校师生将发挥专业优势,让非遗“活”起来,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