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电子电气与控制学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为深入学习贯彻“双碳”战略,了解传统能源企业绿色转型与智能化发展的实践经验,2025年7月17日至19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子电气与控制学部“海晏河清,绿壤同生”社会实践团奔赴胜利油田,围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主题开展调研与交流。
绿色采油:从注蒸汽到冷采革新
实践团成员走进桩139海油陆采平台,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井口作业区、控制系统与生产管线。该平台以稠油开采为主,早期依赖注蒸汽热采技术,但能耗高、碳排放大。近年来,平台实现技术升级,采用“微生物驱+二氧化碳复合冷采”模式,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风险。平台负责人向同学们介绍:“我们实行严格的‘三不原则’——原油不落地、废气不上天、废水不入海,全封闭生产让绿色理念贯穿每一个环节。”
实践团成员在现场积极提问,围绕微生物驱油原理、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冷采设备维护等技术细节,与技术人员展开互动交流。通过近距离观察先进设备、聆听一线经验,大家对绿色采油的核心原理与实际运作模式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
工匠精神:从艰苦创业到智能革新
实践团前往桩西联合站,实地了解原油脱水和含水油处理工艺。在技术人员讲解下,大家参观了油水分离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及能耗监测模块,直观感受到智能化手段在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
在桩西文史馆,成员们通过展板、老物件和影像资料,体会到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随后,团队走进新联盟创新工作室,与国家技能大师毕新忠、杜国栋进行面对面交流。两位大师展示了“光杆密封器”“抽油机曲柄销子专用工具”等自主研发成果,并分享了从生产难题到技术突破的攻关故事。
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并提问,了解创新工作室如何搭建“现场问题—科研创新—技术转化”的闭环机制。学生们表示,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技术实践课,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与科技创新的结合对能源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次走进胜利油田的调研实践,团队成员既深入了解了我国能源企业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探索路径,也切身体会到智能化、数字化与创新驱动在现代油田建设中的关键地位。本次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贴近实际、拓展视野的机会,也为他们今后将专业知识服务国家战略注入了更强烈的动力与信心。
供稿:张智真 赵长杰
摄影:苗哲